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率先实现皮秒精度任意序列发生器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以突破时钟速度极限的时序发生方法,实现了时间分辨率达5皮秒(10-12秒)的任意序列发生器,将高精度时间序列发生功能的时间精度首次提升至皮秒量级。该成果以“A pico-second resolution arbitrary timing generator based on time foldingand time interpolating”为题,作为编辑精选文章并作为头条文章发表在7月2

    研究进展 2018年7月12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18个量子比特的纠缠 再次刷新量子纠缠世界记录

    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汪喜林等通过调控六个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三个自由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该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从投稿经国际同行评议到被正式接收,只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由于量子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在价值,欧美各国都在积极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开展国家级的协同攻关。例如,欧盟在2016年宣布启动量子技术旗舰项目;最近,美国国会也正式

    研究进展 2018年7月2日
  • 中国科大首次在量子行走中直接测量拓扑不变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在量子行走中直接测量拓扑不变量:该团队李传锋、韩永建、许小冶等人提出基于时间复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学量子行走实验系统,并基于该系统首次直接测量具有手征对称性的量子行走中的体拓扑不变量。该成果6月26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行走是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理论上已经证明基于该模型可以实现普适的量子计算。尽管目前已有多种实现量子行走的物理系统,但如何提高其行走规模一直是个重大难题。李传锋研究组通过多年尝试,成功建成可以

    研究进展 2018年6月27日
  • 中国科大首次演示了光子在双折射干涉仪中的干涉行为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包含双折射晶体的干涉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教授、周志远副研究员等首次建立了双折射干涉仪的量子理论模型,揭示了光子在双折射干涉仪中的干涉行为,并在实验上得到完美的验证。这项研究成果6月26日发表在国际物理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0,263601(2018)]。干涉仪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广泛用于研究光学以及相关的其它科学领域。自狄拉克时代起,人们就对光子的干涉行为

    研究进展 2018年6月27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零磁场核磁共振的普适量子控制及其保真度评估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零磁场核磁共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的彭新华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首次实现了零磁场核自旋体系的普适量子控制和发展了用于评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态的方法,这一成果有望推动零磁场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化学以及基础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该研究工作以“Experimental Benchmarking of Quantum Control inZero-field Nuclear Mag

    研究进展 2018年6月20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容忍光子损失的玻色采样实验

    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员小组合作,实验研究了一种量子计算模型“玻色采样”对光子损失的鲁棒性,证明容忍一定数目光子损失的玻色采样可以带来采样率的有效提升。该研究成果为通过玻色采样实现量子霸权开辟了一条高效的途径,于6月6日以“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Suggestion)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网站邀请澳大利亚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国家研究中心Austin Lun

    研究进展 2018年6月11日
  • 中国科大实现基于人类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检验

    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张强、陈宇翱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人类自由意志和超高损耗下的贝尔不等式检验。他们在上述研究成果中,首先提出了基于人类自由意志、在地球-月球之间开展贝尔不等式检验的方案,发展了GHz亮度的纠缠源和高时间分辨探测系统,实现了超高损耗下的人类自由意志参与的贝尔不等式检验,该成果于4月5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与世界上多个研究小组合作,通过“大贝尔实验”(Big Bell Test)国际合作的

    研究进展 2018年5月11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证实量子力学中强于二值关联的存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柳必恒等人与西班牙、匈牙利和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合作,首次实验证实了量子力学中强于二值关联的存在。该成果5月4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并入选“编辑推荐文章”。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经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论断“万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这种观点认为信息是非常基本的,宇宙万物(包括任何粒子和场,甚至时空)都起源于信息的基本单元——比特。

    研究进展 2018年5月7日
  • 中国科大研制成功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多功能光子器件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非互易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的董春华研究组首次利用回音壁模式微腔中腔光力的非互易特性,实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多功能光子器件,并首次实现集成光学定向放大器。该成果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光在一般介质中具有双向传输的互易性,而打破这种互易性,即实现对光传输方向的非互易性,在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光环形器、隔离器、定向放大器等是典型的非互易器件。其中光环形器

    研究进展 2018年5月7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实现纳米尺度零场顺磁共振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提出并实验实现了一种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传感器的新零场顺磁共振方法,打破了传统顺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热极化的依赖,将零场顺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从厘米量级提升至纳米级,为零场顺磁共振的实用化开启了一条新途径。该研究成果以“Nanoscale zero-fiel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在2018年4月19号的《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

    研究进展 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