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实现“环境鲁棒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系统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量子密码研究组的银振强、王双、韩正甫、陈巍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环境鲁棒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MDI-QKD)实验系统,利用扰偏装置,消除了实地信道偏振扰动的影响,解决了MDI-QKD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实用化问题,增强了系统的实际安全性与运行效率。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Optica上。MDI-QKD是加拿大H.K.&n
-
中国科大在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相关成果'Long-distancefree-spacequantumkeydistributionindaylighttowards 
-
中国科大在基于人工维度全光器件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维度的全光器件的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周正威教授小组在理论上提出通过调控简并光腔中的轨道角动量光子可以实现全光量子存储器和滤波器,这为光学人工维度的应用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主要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综合期刊《自然-通讯》[Nat. Commun. 8, ArticleNumber16097 (2017)]上。全光器件在传统的光通讯、量子信息等领域非常重要,但全光器
-
首个光解水制氢储氢一体化体系设计:再启“氢能经济时代”
最近,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罗毅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员江俊教授,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赵瑾教授合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出了首个光解水制氢储氢一体化的材料体系设计,该方案具有低成本、通用性、安全储氢的优点。相关成果以“Combining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 and capsule storage in graphene based sandwich 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
-
中国科大在超冷化学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赵博、陈宇翱等在超冷分子和超冷化学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实验上直接观测到超低温度下弱束缚分子与自由原子间发生的态态的化学反应,实现了可控态态反应动力学的探测,从而向基于超冷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学的研究迈进了重要一步。7月4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上[NaturePhysics13,699–703(2017)]。量子计算和
-
“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
近日,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于6月16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基于遥远星光的随机数产生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等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探测遥远星光的随机数产生器,并提出运用该随机数产生器实现无漏洞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的可行性方案。此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8,140402(2017)]。随机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如
-
纳腔等离激元光子学研究再获进展:单分子与纳腔等离激元相互作用的亚纳米操控
最近,中国科大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对分子与纳腔等离激元之间的相干相互作用进行了亚纳米精度的操控,在单分子水平上观察到了法诺共振和兰姆位移效应。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于5月19日发表了这项成果。光腔与分子之间的相干相互作用会显著改变分子发光体的光学特性(如跃迁速率、发光频率等),因此其研究对发展基于分子的量子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等离激元纳腔因为具有将光场限域在纳米尺度上的能力而成为对局
-
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等和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在实验中演示了图像的反事实传输,相关成果最近以"DirectcounterfactualcommunicationviaquantumZenoeffect"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PNAS114,
-
中国科大预言C5NCl5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组装实现高浓度高有序氮掺杂石墨烯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崔萍博士与李震宇教授、曾长淦教授等校内外同行合作,在氮掺杂石墨烯生长的原子尺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组装实现高浓度、高有序的氮掺杂石墨烯。该研究成果以“AKineticPathwaytowardHigh-DensityOrderedND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