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
-
中国科大首次在宏观系统中实验探索量子与经典的界限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毫米量级宏观系统中探索量子力学的边界问题,并在实验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采用固态量子存储器首次实现在毫米尺度下量子相干性的实验验证,证实可用来判断量子与经典界限的Leggett-Garg(LG)不等式被违背,为最终解决薛定谔猫佯谬并确定量子与经典的界限迈出坚实一步。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9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5,11300
-
中国科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的固态存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高维固态量子存储器。该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在固态系统中首次实现对三维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存储,保真度高达99.1%,存储带宽达1GHz,存储效率为20%,并实验证明该存储器具有高达51维量子态的存储能力。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13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5, 070502 (2015)]。远程量子纠缠是实现长程量子通信、分布式量子计算及量子精密计量等的核心资源。但由于光子在
-
中国科大构建新型的量子中继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量子中继方案。该实验室何力新研究组基于量子点双激发的级联过程,提出实现可扩展的量子点纠缠光源方案,可构建新型的量子中继器。该工作8月5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5, 067401(2015)]。量子纠缠光源在量子通讯、量子计算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纠缠光源主要由参量下转换过程实现。但这种纠缠光源是概率性的,有可能产生高阶冗余的光子对
-
中国科大研究人员预言新奇拓扑超辐射相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超冷费米气体中新奇物相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易为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张威教授、北京大学刘雄军教授合作,在理论上预言并刻画了一种同时由局域序参量及非局域拓扑不变量表征的新奇拓扑超辐射相。该成果以“Topological superradiant states in a degenerate Fermi gas”为题于7月22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5,
-
中国科大实现半导体超快量子控制非逻辑单元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固态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郭国平教授、肖明教授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半导体量子点体系的两个电荷量子比特的控制非逻辑门。该成果于7月17日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NatureCommunications6,Articlenumber:7681)。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为全电控的半导体芯片CPU。开发与
-
中国科大设计出一类基于简并光腔系统的新颖量子模拟平台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模拟方向取得重要创新性进展。该实验室的周正威、周幸祥、李传锋等人设计出一种特殊的一维级联简并光腔系统,通过对腔中具有轨道角动量自由度的光子进行探测,可以有效地模拟二维拓扑物理的各种现象。相关的研究工作7月6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NatureCommunications6,Articlenumber:7704]。&n
-
中国科大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近日在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微纳光纤级联银纳米线波导,首次实现在纳米结构中以表面等离子激元(SPP)的形式传输量子偏振纠缠态,其保真度可以达到93.2%,为纳米光子学和量子信息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成果在线发表于3月16日的《纳米快报》上[Nano Letters 15,2380 (2015)]。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是量子信息实验室的博士生李明和博士后邹长铃。由于光学衍射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基于拉曼过程的光子混合纠缠态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小组利用拉曼存储协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偏振纠缠态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径不同自由度组成的混合纠缠态的量子存储。该工作对未来实现高速、宽带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于3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光子学》上[Nature Photonics doi:10.1038/nphoton.2015.43 (2015)]。 光量子纠缠是实现可扩展的线性量子计算和
-
中国科大首次在非线性过程中观测到光学前驱波
近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原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小组首次在非线性四波混频过程中观测到光学前驱波的产生。该工作对深入研究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于3月3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4,093601(2015)]。1914年Sommerfeld和Brillouin从理论上开始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基于布里渊散射声学声子的单向光信息存储
近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董春华研究小组与邹长铃博士后首次在介质微腔内实现了基于布里渊散射声学声子的光信息存储,存储寿命可达十几微秒。此成果2015年2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6, 6193 (2015)]。近年来,光学高品质因子微腔与机械振子相干相互作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可以被用于高效量子态的存储与任意光子的频率转换。区别于以往的实验只关注机械振子的整体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