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
-
中国科大在新型量子密钥分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环回差分相位量子密钥分配(RRDPS)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的银振强、王双、陈巍、韩正甫等在理论上完善了该协议的安全性证明,以此为基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分组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的RRDPS协议,解决了该协议在实际信道条件下分组脉冲数过多、效率偏低的问题。该成果发表在1月31日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RRDPS是日本和美国科学家2014年提出的新型量子密钥
-
中国科大在纳米机电系统中实现谐振模式的非近邻耦合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纳米机电系统(NEMS)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实验室郭国平教授、邓光伟副研究员等人与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田琳教授合作,在研究两个石墨烯纳米谐振器的模式耦合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第三个谐振器作为声子腔模,成功地实现了非近邻的模式耦合,通过简单地调节腔模频率可以实现非近邻耦合强度从弱耦合到强耦合的连续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年1月26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纳米谐振器具有尺寸小、稳定性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陈耕等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验上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十万个。该研究成果1月8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量子精密测量是量子信息科学中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利用量子资源和效应实现超越经典方法的测量精度。该领域之前一个重要发现是,利用多光子纠缠态
-
中国科大实现半导体量子比特的高效调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新型量子比特编码方面再取新进展。该实验室郭国平教授研究组在半导体量子芯片中,创新性地引入第三个量子点作为控制参数,在保证新型杂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量子比特能级的连续调节,极大地增强了杂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7年12月29日出版的《PhysicsReviewApplied》上。开发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的电控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固态系统环
-
中国科大在二维材料半导体量子晶体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半导体门控量子点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郭国平教授研究组与其合作者深入探索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应用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可能性,实验上首次在半导体柔性二维材料体系中实现了全电学调控的量子点器件。该成果于10月2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半导体门控量子点作为一种量子晶体管已经成为量子芯片的热门候选体系之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体系因为其天然的单原
-
中国科大实现“环境鲁棒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系统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量子密码研究组的银振强、王双、韩正甫、陈巍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环境鲁棒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MDI-QKD)实验系统,利用扰偏装置,消除了实地信道偏振扰动的影响,解决了MDI-QKD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实用化问题,增强了系统的实际安全性与运行效率。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Optica上。MDI-QKD是加拿大H.K.&n
-
中国科大在基于人工维度全光器件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维度的全光器件的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周正威教授小组在理论上提出通过调控简并光腔中的轨道角动量光子可以实现全光量子存储器和滤波器,这为光学人工维度的应用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主要研究成果于7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综合期刊《自然-通讯》[Nat. Commun. 8, ArticleNumber16097 (2017)]上。全光器件在传统的光通讯、量子信息等领域非常重要,但全光器
-
中国科大实验实现量子相干性蒸馏
近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相干性实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辅助比特的量子相干性蒸馏。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光学协会(OSA)旗下杂志Optica上。量子相干性(quantumcoherence)作为一种对量子叠加性的量化,是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的核心所在,在各种量子任务(如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等)中具有重要应用。近年来,随着对量子相干性度量的严格定义的提出,量
-
中国科大首次在两比特系统中观测到严格的单向量子导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在两比特系统中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多种测量设置的单向EPR量子导引。该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描述了量子力学框架下“幽灵般”的现象:“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不同测量使另一个物体处于两个不同的状态”。薛定谔详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并提出了量子导引的概
-
中国科大提出在单个简并腔系统中模拟拓扑物理的新方案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周正威、周祥发等提出了一种只需要单个简并腔就可以模拟重要拓扑物理机制的新方案,从而大大简化了在光学谐振腔系统中仿真拓扑现象的物理需求。相关研究成果2月22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8,083603(2017)]。拓扑物理是当前凝聚态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热点,对该现象的研究不仅仅是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