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

  • 中国科大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模量子集成光学芯片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膜量子集成芯片。该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近日在量子集成光学芯片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和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戴道锌教授合作,在硅光子集成芯片上首次利用硅纳米光波导本征模式作为量子信息编码的新维度,实现了单光子态和量子纠缠态在偏振、路径、波导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间的相干转换,其干涉可见度均超过90%,为集成量子光学芯片上光子多个自由度的操纵和转换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相关成果以“On-chip

    研究进展 2016年6月22日
  • 中国科大量子操纵研究取得新进展 首次实现单向量子非局域性的定量研究

    近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实验实现了单向量子导引(one-way EPR steering),定量揭示了一类非对称性的量子非局域性。该研究成果4月21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文章,同时被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网站以“单向量子性(One-Way Quantumness)”为题高亮报道。&

    研究进展 2016年4月26日
  • 中国科大研究成功新型量子比特编码 可同时实现快速操控和长相干时间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新型量子比特编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郭国平研究组及合作者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成功实现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比特,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25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与现代计算机一样,“量子芯片”是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大脑”。开发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的电控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该研究组致力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开发,沿着电荷编码量子比特实现超

    研究进展 2016年3月1日
  • 中国科大实现零容量量子信道的量子信息有效传输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信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与其合作者深入研究噪声信道量子容量的激活问题,在实验上首次实现了零容量量子信道中量子信息的双向传输。成果1月8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信道容量是通讯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它刻画了信道在噪声环境下有效地传输信息的能力。经典信道的容量问题可由香农第二定理很好地描述,然而量子信道的容量问题要复杂的多。量子信道不仅可以传输经典信息,还可以传输私密信息和量子信息,每种情

    研究进展 2016年1月15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验证六光子GHZ非局域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多光子非局域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成功制备出世界上最高保真度的六光子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态,并首次验证了六光子GHZ(即“非此即彼”型)非局域性,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23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物理评论快报》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Suggestion)论文。 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量子通信和量子

    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28日
  • 中国科大研究人员理论上首次预言三维自由空间中存在稳定的孤子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冷原子非线性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周正威等与美国莱斯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合作者在具有吸引相互作用的双分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引入自旋轨道耦合,首次预言了在三维自由空间中也会存在稳定的孤子。相关研究成果12月1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5,253902(2015)]。 非线性效应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物

    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25日
  • 中国科大实现国际最长距离的实用化环回差分相位协议量子密码分配

    近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国际上最长安全传输距离的环回差分相位(Round-robindifferentialphaseshift-RRDPS)协议实用化量子密钥分配实验。该实验室韩正甫、陈巍等首次基于主动切换技术实现了安全传输距离超过90公里的RRDPS协议量子密钥分配实验,创下了世界纪录,其结果充分验证了这一新型协议的实用化潜力。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上[N

    研究进展 2015年11月5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确定性单光子的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中继、量子网络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成功实现了量子点发射的确定性单光子的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点与固态量子存储器两种不同固态系统之间的对接,并且实现了100个时间模式的多模式量子存储,模式数创造世界最高水平,为量子中继和全固态量子网络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5日的《自然·通讯》上。纠缠分发是构建量子网络的核心技术。由于信道中不可避免的传输损耗,目前在信

    研究进展 2015年10月19日
  • 中国科大实现无需参考系校准的测量设备无关型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系统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探测设备无关型量子密钥分配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量子密码研究组的银振强、王双、韩正甫、陈巍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需参考系校准的测量设备无关型量子密钥分配(MDI-QKD)实验系统,显著增强了系统的实际安全性和工作稳定性,对推动此类设备无关型量子密钥分配技术在实际环境中可靠、稳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作为编辑推荐发表在10月15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5, 160502

    研究进展 2015年10月19日
  • 中国科大研制成功可集成的石墨烯量子芯片单元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可集成的石墨烯量子芯片单元。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郭国平教授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点量子比特和超导微波腔量子数据总线的耦合,首次测定了石墨烯量子比特的相位相干时间及其奇特的四重周期特性,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两个石墨烯量子比特的长程耦合,为实现集成化量子芯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系列成果分别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115,126804

    研究进展 201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