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峰
-
中国科大在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建立了在量子系统中实现基于非厄米哈密顿量的量子调控普适理论,并通过对金刚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in a single spin system”为题,于5月3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Science 364, 878 (2019)]。
-
中国科大实现室温固态可编程量子处理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该研究成果以“A programmable two-qubit solid-state quantum processor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为题,发表在2019年1月25日的《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9 (2019) ]。量子计算
-
中国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环境中实现单个生物分子磁共振谱探测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量子技术首次在室温水溶液环境中探测到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从而向运用单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环境中的构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工作发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并被选为五篇封面标题文章之一。图注:基于钻石传感器实现水溶液中的DNA分子探测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溶液环境准确无损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
-
中国科大利用单自旋量子传感器对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做出新实验限定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利用单自旋量子传感器,对超越标准模型自旋为1的轴矢量玻色子在微米尺度给出新的实验限定,该结果相比针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原有国际最好水平在力程500微米处提升50倍左右。该成果以“Constraints on a Spin-Dependent Exotic Interaction between Electrons with Single Electron Spin Quantum Sensors”为题,发表在2018年8月22
-
中国科大率先实现皮秒精度任意序列发生器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以突破时钟速度极限的时序发生方法,实现了时间分辨率达5皮秒(10-12秒)的任意序列发生器,将高精度时间序列发生功能的时间精度首次提升至皮秒量级。该成果以“A pico-second resolution arbitrary timing generator based on time foldingand time interpolating”为题,作为编辑精选文章并作为头条文章发表在7月2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零磁场核磁共振的普适量子控制及其保真度评估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零磁场核磁共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的彭新华教授课题组与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首次实现了零磁场核自旋体系的普适量子控制和发展了用于评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态的方法,这一成果有望推动零磁场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化学以及基础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该研究工作以“Experimental Benchmarking of Quantum Control inZero-field Nuclear Mag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实现纳米尺度零场顺磁共振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提出并实验实现了一种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传感器的新零场顺磁共振方法,打破了传统顺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热极化的依赖,将零场顺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从厘米量级提升至纳米级,为零场顺磁共振的实用化开启了一条新途径。该研究成果以“Nanoscale zero-fiel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在2018年4月19号的《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
-
中国科大实现拓扑相识别和其相变探测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探测拓扑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核磁实验组的彭新华教授与理论合作者复旦大学孔令欣教授和万义顿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模拟方法,通过高精度量子控制实验手段在原理上唯一识别了一类二维晶格体系的不同拓扑相,探测并证实了这类拓扑相存在的广泛区域,向着利用实验手段研究复杂的量子物质和实现拓扑量子计算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伦敦时间10月16日,该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物理》(Nature&nb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三个力学量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检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和理论合作者首都师范大学费少明教授研究组,利用金刚石中的单自旋体系,首次实验检验了一类包含角动量三个分量的不确定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4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8,180402(2017)]。不确定原理是海森堡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随后几年里,罗伯逊、薛定谔等人陆续导出了若干严格的不确定关系。作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著名结论,
-
中国科大研究团队首次在室温固态体系中实验实现绝热量子质因数分解
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课题组利用金刚石中的自旋作为量子处理器,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了基于固态单自旋体系的质因数分解量子算法。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1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 Rev. Lett. 118, 130504 (2017)]。 RSA密钥体系是当今金融、网络等领域普遍使用的加密方式。其安全性的基础在于对经典计算而言,尚无有效的方法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大数的质因数分解,因此RSA加密体系目前是安全的。1994 年,Peter Shor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