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检验无相容性漏洞的量子互文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柳必恒、韩永建等人首次实验检验了无相容性漏洞(compatibilityloophole)的Kochen-Specker(KS)量子互文性(contextuality)。该研究成果10月2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非局域性包括空间上的Bell非局域性和时间上的量子互文性,是量子理论的重要特性。它们既是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的主要

    研究进展 2016年10月26日
  • 中国科大实现时间最优量子控制

    近日,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控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的荣星和耿建培等在固态自旋体系中实现时间最优量子控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icalReviewLetters117,170501(2016)]。美国物理学会网站PhysicsSynopsis栏目将该成果作为亮点报道。量子控制是现代量子科学的基础,在

    研究进展 2016年10月24日
  • 我国学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大和北京大学相关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大-北大联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理论提出并实验实现超冷原子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测定了由自旋轨道耦合导致的新奇拓扑量子物性。这一关键突破将对新奇拓扑量子物态的研究,进而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深入理解带来重大影响。该合作成果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Science, 354, 83-88, (2016)]。由于该工作“对

    研究进展 2016年10月12日
  • 超冷原子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中国科大首次在玻色-费米双超流体中观测到量子涡旋晶格

    近日,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姚星灿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物态——质量不平衡的玻色-费米双超流体,并在该双超流体中成功地产生和观测到玻色-费米量子涡旋晶格。这一实验发现开辟了超冷原子领域全新的研究方向,为理解复杂宏观量子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手段。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7, 145301 (2016)]。《物理评论快报》以编辑推荐(Editor

    研究进展 2016年9月29日
  • 迈向城市范围的量子隐形传态 中国科大在城域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潘建伟、张强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试验网上首次实现了预先纠缠分发的独立量子源之间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为未来可扩展量子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结果于9月19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传递量子状态的重要通信方式,是可扩展量子网络和分布式量子计算的基础。在量子隐形传态中,遥远两地的通信双方首

    研究进展 2016年9月20日
  • 中国科大通过受限催化研究预言石墨烯覆盖下镍表面可成为理想产氢平台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陈伟博士、崔萍博士与中国科大、哈佛大学的同行合作,在二维材料受限催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预言石墨烯覆盖下镍表面可成为理想产氢平台。该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the Hydrogen Activation Reactivity of Nonprecious Metal Substrates via Confined Catalysis Underneath Graphene”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纳

    研究进展 2016年9月18日
  • 中国科大在二维材料拓扑态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及物理系乔振华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二维体系拓扑量子态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杂志《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物理类重要综述期刊《物理学进展报告》(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即零磁场条件下量子霍尔效应)自石墨烯和拓扑绝缘体发现

    研究进展 2016年9月6日
  • 中国科大实现轨道角动量光子的量子频率转换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轨道角动量(OAM)光子的量子频率转换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OAM单光子、OAM纠缠光子以及OAM与偏振组成的混合纠缠光子的频率上转换,证明了在频率变换过程中单光子的量子相干性和光子对的纠缠特性保持不变。主要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在国际光学权威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Appl.5,e160

    研究进展 2016年8月31日
  • 中国科大首次研制成功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微腔器件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腔光力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董春华研究小组与邹长铃博士后首次在回音壁模式微腔内观测到基于腔光力体系的非互易光学特性,得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微腔器件。该成果8月2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光在一般介质中具有双向传输的互易性,然而在光子集成电路中,对光的单向控制是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因此全光控制的光隔离器、环形器以及非互易移相器一直是光学芯片研究的热点,这些光学器件都基于光学的非互易特

    研究进展 2016年8月29日
  • 中国科大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中国科大潘建伟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光晶格中超冷原子自旋比特纠缠态的产生、操控和探测,向基于超冷原子的可扩展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迈出了重要一步。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在8月发表的这一期上以研究长文的形式报道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信息处理技术被认为是后摩尔时代推动高速信息处理的颠覆性技术。近十几年来,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已有很多实验演示了操控多个量子比特进行信息处理的可行性。尽管如此,至

    研究进展 2016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