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
-
中国科大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电磁场量子传感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实用化量子传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的孙方稳小组实验实现50纳米空间分辨力高精度多功能量子传感。该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微纳光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同时也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微纳光电子器件具有尺寸小、电磁场强度低且易受干扰等特点。因此,微纳电磁场探测技术需要同时解决高空间分辨力、高测量灵敏度及对待测量非破坏性等难题和挑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纠缠系统波函数的直接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的李传锋、许小冶等人与斯德哥尔摩大学Yaron Kedem博士合作,首次提出并实验实现了多体非局域波函数的直接测量。该研究成果于10月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入选“编辑推荐”论文。美国物理学会网站“物理新闻与评论”栏目以《直接测量纠缠态》为题专文报道本项成果。波函数是量子力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不论是单体还是多体量子系统,其状态都可以用波函数完全刻画。目前最常用的测量波函数的方法是量
-
中国科大在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的王双、陈巍、银振强、韩正甫等人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可以有效抵御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探测器控制攻击的方法,为提高实用化BB84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9月11日发表在权威期刊《Optica》上。量子密钥分发是量子信息领域实用化程度最高的技术,它在协议上允许异地通信双方共享信息论安全的密钥。由于实际器件的不完美,单光子探测器是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接收端最容易被攻击的核心器件。探测器控制攻击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探测器侧信道攻击方
-
中国科大实现囚禁离子量子态快速高保真度读出
近期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囚禁离子量子态读取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上同时实现了离子量子比特的快速、高保真度读取。该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7月22日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离子阱可以稳定地囚禁离子阵列,离子之间的库仑力提供了长程相互作用,是量子信息研究的理想实验平台。实现可容错量子计算需要高质量的量子操作,其中包括高保真度量子逻辑门和量子比特量
-
中国科大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一般信道参数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在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测量中,通过量子控制主动调控非对易的量子信道,国际首次以海森堡精度实现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的测量。该研究成果于7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精密测量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传统精密测量技术中最先进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已经达到了传统方法的精度极限,受到了标准量子精度极限(也称散粒噪声极限)的限制。新一
-
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杨氏双缝实验中非局域的动量传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其合作者利用玻姆动量概率分布来量化杨氏双缝中“which-way” 测量对光子动量产生的扰动,首次实验观测到非局域的动量传递,验证了光子动量改变量与干涉条纹可见度之间的量化关系。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6月14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当人们对光子进行“which-way” 测量来识别它具体从哪个狭缝通过时,不可避
-
中国科大在远程量子密钥分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远程量子密钥分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陈巍、银振强、王双、韩正甫等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免相位后选择的孪生场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该协议显著降低了孪生场类协议的实现难度。基于这一协议,该研究组突破了孪生光场制备和长距离光纤信道相位补偿两项技术,在300公里光纤上,首次完成了不受无中继QKD协议密钥生成率上界(线性界)限制的高密钥生成率实验,为无中继长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配网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工作的理论成果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
-
中国科大实验实现噪声适应的纠缠态探测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纠缠探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柳必恒研究组与德国汉诺威大学的合作者们基于局域不确定关系的违背和局域噪声层析,构造出噪声适应的纠缠目击方法,在光学系统中成功进行了噪声条件下纠缠态的探测。该研究成果于6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纠缠是实现量子加密、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各种量子信息技术的关键资源,如何有效判定一个态是否为纠缠态是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问题。常见的方法是纠缠目击者,其操作简单。纠缠态的纯度很高的
-
中国科大在红外图像上转换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红外上转换成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史保森教授、周志远副教授等人结合螺旋相衬技术,利用准相位匹配和频过程实现了红外图像到可见图像的上转换边缘增强成像,并且通过调控相位匹配实现了图像的视场增强。该项研究成果2019年4月4日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Phys. Rev. Appl.11,044013(2019)]上。该项技术在生物成像、模式识别以及红外遥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工作于红外波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非局域可观测量的量子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小冶等人与来自欧洲的理论组合作,通过在量子测量中引入纠缠探针,首次实现了非局域可观测量的冯诺依曼(von Neumann)测量,并用来实验验证复合系统中有些情形下乘法规则会失效。该研究成果3月1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测量是量子力学最基本和核心的问题之一,根据冯诺依曼测量假定,量子测量会导致量子态坍缩到待测物理量的本征态。通常最原始的量子测量又被称作冯诺依曼测量,以区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