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

  • 中国科大利用干涉条纹实验实现对量子相干性的直接测度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相干性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唐建顺等人利用干涉条纹实验实现了对量子相干性这一最基本量子资源的直接测度,为量子相干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应用于量子信息过程打下重要基础。该研究成果1月12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相干性(quantumcoherence)来自于量子叠加原理,它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特性,也是量子信息的优势所在。对于量子相干性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最早的双缝干涉,到

    研究进展 2017年1月19日
  • 中国科大在纳米机电系统(NEMS)相关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机电系统(NEMS)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郭国平研究组与清华大学姜开利研究组等合作并成功实现了两个串联碳纳米管谐振器的强耦合、碳纳米管谐振器中两个模式的强耦合,并利用这种耦合实现了声子的相干操控,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Lett.16,5456(2016),NanoLett.17,AS

    研究进展 2017年1月15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能量循环型量子高精密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唐建顺等人将弱测量技术与能量循环技术相结合,实验上首次实现了超越经典测量精度极限的能量循环型弱测量,展示了量子弱测量技术在高精密测量领域的显著优势。该研究成果11月2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弱测量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物理学家Aharonov、Albert和Vaidman于1988年提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精密测量中。现在利用量子弱测量技术已经可以把微弱信

    研究进展 2016年12月6日
  • 中国科大首次利用量子互文性产生出量子非局域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柳必恒、韩永建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实验上利用量子互文性产生出量子非局域性,并首次证明光子的测量结果与其历史无关,为堵上非局域性检验中的自由意志漏洞打下了重要基础。该成果11月23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于量子非局域性的实验检验(Bell不等式)突飞猛进,2015年实现了同时排除两个主要漏洞(即局域漏洞和探测漏洞)的Be

    研究进展 2016年11月28日
  • 中国科大实现多自由度超纠缠态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存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小组实现了两个存储单元之间的高维纠缠及多自由度的超纠缠,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发表在国际光学权威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Appl.5,e16157(2016)]和国际著名学术综合期刊《自然-通讯》[Nat.Commun.7,&nb

    研究进展 2016年11月16日
  • 中国科大利用量子模拟首次揭示马约拉纳费米子的量子统计特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马拉约那费米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韩永建等与其合作者利用线性光学量子模拟器,首次实验揭示了马约拉纳费米子的非阿贝尔量子统计特性,并进一步演示了编码到马约拉纳零模的量子信息对局域噪声的免疫特性,为实现拓扑量子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该研究成果10月2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量子力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类,他们可以用两个全同粒子交换后总体波函数的变化加以区

    研究进展 2016年10月28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检验无相容性漏洞的量子互文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柳必恒、韩永建等人首次实验检验了无相容性漏洞(compatibilityloophole)的Kochen-Specker(KS)量子互文性(contextuality)。该研究成果10月2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非局域性包括空间上的Bell非局域性和时间上的量子互文性,是量子理论的重要特性。它们既是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的主要

    研究进展 2016年10月26日
  • 中国科大实现轨道角动量光子的量子频率转换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轨道角动量(OAM)光子的量子频率转换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OAM单光子、OAM纠缠光子以及OAM与偏振组成的混合纠缠光子的频率上转换,证明了在频率变换过程中单光子的量子相干性和光子对的纠缠特性保持不变。主要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在国际光学权威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Appl.5,e160

    研究进展 2016年8月31日
  • 中国科大首次研制成功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微腔器件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腔光力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董春华研究小组与邹长铃博士后首次在回音壁模式微腔内观测到基于腔光力体系的非互易光学特性,得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微腔器件。该成果8月2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光在一般介质中具有双向传输的互易性,然而在光子集成电路中,对光的单向控制是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因此全光控制的光隔离器、环形器以及非互易移相器一直是光学芯片研究的热点,这些光学器件都基于光学的非互易特

    研究进展 2016年8月29日
  • 中国科大首次研制出非局域量子模拟器并验证宇称-时间世界中的超光速现象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模拟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研制出非局域量子模拟器并模拟宇称-时间(Parity-time, PT)世界中的超光速现象。该成果首次展示了非局域性在量子模拟中的重要作用,为量子模拟器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8日的《自然•光子学》上。量子模拟器是解决特定问题的专用量子计算机,它最初是由费曼于1981年提出的。目前人们更多关注量子模拟器的量子加速能力,操控的量子比特数

    研究进展 2016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