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jer
-
纳腔等离激元光子学研究再获进展:单分子与纳腔等离激元相互作用的亚纳米操控
最近,中国科大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对分子与纳腔等离激元之间的相干相互作用进行了亚纳米精度的操控,在单分子水平上观察到了法诺共振和兰姆位移效应。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于5月19日发表了这项成果。光腔与分子之间的相干相互作用会显著改变分子发光体的光学特性(如跃迁速率、发光频率等),因此其研究对发展基于分子的量子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等离激元纳腔因为具有将光场限域在纳米尺度上的能力而成为对局
-
Coupling Diamond Color Centers to Superconducting Cavities
Coupling Diamond Color Centers to Superconducting Cavities
-
基于原子系综的量子关联干涉仪
基于原子系综的量子关联干涉仪
-
中国科大预言C5NCl5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组装实现高浓度高有序氮掺杂石墨烯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崔萍博士与李震宇教授、曾长淦教授等校内外同行合作,在氮掺杂石墨烯生长的原子尺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组装实现高浓度、高有序的氮掺杂石墨烯。该研究成果以“AKineticPathwaytowardHigh-DensityOrderedNDopin
-
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等和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在实验中演示了图像的反事实传输,相关成果最近以"DirectcounterfactualcommunicationviaquantumZenoeffect"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PNAS114,
-
中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战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三个力学量的不确定关系的实验检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和理论合作者首都师范大学费少明教授研究组,利用金刚石中的单自旋体系,首次实验检验了一类包含角动量三个分量的不确定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4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8,180402(2017)]。不确定原理是海森堡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随后几年里,罗伯逊、薛定谔等人陆续导出了若干严格的不确定关系。作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著名结论,
-
中国科大在二维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基于理论首次实现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纳米条带自下而上的可控生长
近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崔萍博士与校内外同行合作,揭示了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锯齿型纳米条带边缘重构的普适性原子尺度机理;进一步,基于所发现的边缘重构模式的可调性,与实验结合首次实现了二硒化钼纳米条带自下而上的可控生长,并揭示了其微观机理。相关成果先后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 17, 1097 (2017)]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 8, 15135 (2017)]上。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
-
如何撰写学术文章
如何撰写学术文章
-
光梳在光钟 、天文望远镜、计量学、光谱学、以及光谱校准等方面的应用
光梳在光钟 、天文望远镜、计量学、光谱学、以及光谱校准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