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jer

  • 新型二维材料红外探测器

    新型二维材料红外探测器

    学术报告 2017年1月16日
  • 中国科大在纳米机电系统(NEMS)相关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机电系统(NEMS)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郭国平研究组与清华大学姜开利研究组等合作并成功实现了两个串联碳纳米管谐振器的强耦合、碳纳米管谐振器中两个模式的强耦合,并利用这种耦合实现了声子的相干操控,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Lett.16,5456(2016),NanoLett.17,AS

    研究进展 2017年1月15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

    中国科大潘建伟及其同事陆朝阳、陈宇翱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打破了之前由该研究组保持了多年的八光子纪录,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网站和《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报道。多粒子纠缠操纵作为量子信息处理基本能力的核心指标,一直是国际角逐的焦点。能操纵的纠缠光子数目的增加,往往伴

    研究进展 2016年12月26日
  • Zeeman-coherence Parametric Wave-Mixing Magnetometry

    Zeeman-coherence Parametric Wave-Mixing Magnetometry

    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20日
  • 关于超导量子计算的学术报告

    关于超导量子计算的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19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能量循环型量子高精密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唐建顺等人将弱测量技术与能量循环技术相结合,实验上首次实现了超越经典测量精度极限的能量循环型弱测量,展示了量子弱测量技术在高精密测量领域的显著优势。该研究成果11月2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弱测量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物理学家Aharonov、Albert和Vaidman于1988年提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精密测量中。现在利用量子弱测量技术已经可以把微弱信

    研究进展 2016年12月6日
  • 单分子检测和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应用

    单分子检测和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应用

    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5日
  • 中国科大首次利用量子互文性产生出量子非局域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柳必恒、韩永建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实验上利用量子互文性产生出量子非局域性,并首次证明光子的测量结果与其历史无关,为堵上非局域性检验中的自由意志漏洞打下了重要基础。该成果11月23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于量子非局域性的实验检验(Bell不等式)突飞猛进,2015年实现了同时排除两个主要漏洞(即局域漏洞和探测漏洞)的Be

    研究进展 2016年11月28日
  • Lectures by PRX and PRA editors

    Lectures by PRX and PRA editors

    学术报告 2016年11月22日
  • 中国科大实现多自由度超纠缠态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存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小组实现了两个存储单元之间的高维纠缠及多自由度的超纠缠,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发表在国际光学权威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Appl.5,e16157(2016)]和国际著名学术综合期刊《自然-通讯》[Nat.Commun.7,&nb

    研究进展 2016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