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jer
-
钟比对中的潮汐效应
钟比对中的潮汐效应
-
中国科大在可调纳米机电二维阵列上取得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可调纳米机电二维阵列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宋骧骧等人与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实现了基于石墨烯的纳米机电二维阵列器件,展示了对呈带状分布的谐振频率的电学调节。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Graphene-Based Nanoelectromechanical Periodic Array with Tunable Frequency”为题,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具有周期性阵列结构的纳米机电系统,其机械振动响应在
-
Mid-infrared frequency comb driven by all-fiber single cycle pulses
Mid-infrared frequency comb driven by all-fiber single cycle pulses
-
中国科大在高噪声环境下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通信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噪声环境下实现了高效的高维量子通信。该成果9月10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由于量子信息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噪声环境下进行高效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相比二维体系,理论研究表明高维量子体系在信道容量和抗噪声能力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要在实验上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
-
下一代非易失自旋器件物理与应用
下一代非易失自旋器件物理与应用
-
中国科大完成基于颜色擦除强度干涉的高空间分辨成像
9月3日,中国科大潘建伟、张强等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rank Wilczek合作,利用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周期极化铌酸锂波导,搭建颜色擦除强度干涉仪,成功分辨出1.43km距离外相距4.2mm的两个不同波长(1063.6nm和1064.4 nm)光源,以超过单望远镜衍射极限40倍的结果验证了颜色擦除强度干涉技术(chromatic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具备高空间分辨成像能力,拓展了强度干涉技术的应用范围,有望被应用于天文观测、空间遥感和空
-
中国科大在机器学习提高超导量子比特读取效率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机器学习提高超导量子比特读取效率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研究组与本源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在本源“夸父”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研究了串扰对量子比特状态读取的影响,并创新性地提出使用浅层神经网络来识别和读取量子比特的状态信息,从而大幅度抑制了串扰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多比特读取保真度。该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对量子比特状态的高保真度测量是量子计算中的关键一环。在超
-
中国科大成功研发新型量子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数据特征提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李兆凯等人在量子机器学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出新型量子特征提取算法,实验实现了对未知量子系统矩阵的分析与信息提取。该成果以“Resonant Quantu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为题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 7, eabg2589 (2021)]。机器学习是指使用计算机从大量历史数据中挖掘隐含规律,并用于后续预测
-
量子气体中首次实现二维超固体
近日,奥地利和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在偶极量子气体中实现二维超固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为进一步研究这种非凡的物质状态开创了新的机会。超固体是物质的矛盾相,它既有晶体态中原子规则排布的特征,又可以像超流体一样无摩擦流动。两年前,三个独立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在三个涉及偶极原子量子气体的实验中观察到了超固体的特征。磁性原子的相互作用特性使得这种自相矛盾的物质量子力学状态能够在实验室中产生。其中,来自因斯布鲁克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和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
-
中国科大首次在固态体系实现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等人基于金刚石固态单自旋体系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该成果以“Beating the Standard Quantum Limit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ith Solid-State Spins”为题发表在近期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 7, eabg9204 (2021)]。测量是人类认知自然的重要手段,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