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展示复杂系统随机建模的信息存储量子优势
近日,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与曼彻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利用量子技术在复杂系统随机建模中的信息存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教授和项国勇教授与合作者使用单个量子比特的内存实现的量子模型可以获得比相同内存维度的任何经典模型更高的精度。该研究成功展示了量子技术在复杂系统非马尔科夫过程建模中的存储优势。该工作以“Implementing quantum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for non-Markovian stochastic simulation”为题于5月6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图1 实验中进行量子模型模拟的经典时钟过程概念图;基于酉操作的量子模型线路图从化学反应到金融市场,从气象系统到星系形成,人们需要处理各种规模的复杂过程。随机建模能够帮助我们预测这些过程的未来行为。然而,由于这些随机过程通常是非马尔可夫的,其未来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状态,也基于它的过去状态。为了模拟这样的过程,必须有一个存储器来存储系统的大量的观测信息。信息存储量将直接和预测未来行为的精度关联,因此,这在实践中将导致一个瓶颈,需要在减少内
-
中国科大实现硅基量子计算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调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李海欧教授等人与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黄培豪助理研究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张建军研究员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锗量子点中实现了自旋量子比特操控速率的电场调控,以及自旋翻转速率超过1.2 GHz的自旋量子比特超快操控,该速率是国际上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已报道的最高值。该工作对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and Electrically Tunable Rabi Frequency in a Germanium Hut Wire Hole Spin Qubit”为题,于4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纳米器件物理知名期刊《Nano Letters》上。硅基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以其长量子退相干时间和高操控保真度,以及其与现代半导体工艺技术兼容的高可扩展性,成为实现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候选者之一。高操控保真度要求比特在拥有较长的量子退相干时间的同时具备更快的操控速率。传统方案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方式实现自旋比特翻转,这种方式的比特操控速率较慢。研究人员发现,利用电
-
中国科大实现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与香港大学同行合作,利用量子不确定因果序实现了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成果于5月1日以“Experimental super-Heisenberg quantum metrology with indefinite gate order”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物理》上。量子精密测量致力于把量子力学原理运用到各种测量任务中以实现超过经典极限的测量精度。海森堡极限被认为是利用量子方法和资源所能达到的最终极限。之前国际上曾有一些工作声称超越了海森堡极限,然而这些工作利用了非线性效应或者包含了含时的哈密顿量,引起了广泛讨论,最终被理论上证明在以能量等作为规范化资源定义的前提下仍然会遵循海森堡极限。图1:量子不确定因果序的示意图。蓝色和红色路线经过两个门的时序不同且处于量子叠加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量子结构,即量子不确定因果序。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不仅允许不同量子本征态之间的叠加,也允许两个事件处于两个相反时序的量子叠加上(如图1所示)。这样一种新型的量子资源已经被证实可以
-
中国科大在超导量子计算非绝热几何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团队在非绝热几何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研究组与本源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在本源“夸父”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实现了演化路径缩短近两倍的非绝热几何量子计算,并展示了单比特几何相位门对拉比频率误差的绝对优势。该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4月25日出版的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超导量子比特是公认的最有希望实现量子计算的几个物理系统之一,目前正处于含噪声中等尺度量子计算阶段,超过50个比特的样品和基础的纠错算法已经被展示。但是控制和环境噪声限制了超导量子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实现对操控噪声不敏感的高保真度量子逻辑操控是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关键。几何量子计算是利用几何相位来实现量子逻辑门操作的量子计算策略,其特点是利用几何位相的整体几何性质来避免某些局域无规噪声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保真度的量子逻辑门。因此,基于阿贝尔和非阿贝尔几何相位的几何与和乐量子操控是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图1 (a)“夸父”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电镜图,前两个相邻的比特被用于展示本文的实验。(b)传统动力学门方案(Dy
-
中国科大在多能级量子比特操控方案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比特操控方案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李海欧教授和龚明教授等人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胡学东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对量子点系统中常见的多能级系统的量子调控展开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实用的多能级调控方案。在该方案中,通过调控微波驱动频率、幅值等参数,可以实现任意能级结构,进而实现高速、抗噪声的量子比特操控。这种操控方案为实现高保真度量子比特操作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19日出版的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量子态的操控和演化在量子计算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所有的量子门操作,本质上都是这种操控的结果。这一原理被用广泛用于原子、超导比特、半导体量子点电荷和自旋比特等系统中,并在这些系统中实现了多种高保真度量子比特门。如果有效能级越简单,则操控越容易,精度越高。相反,当量子系统能级结构较为复杂时,对它们的调控就会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出现各种串扰等。以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系统为例,一个两比特系统的理论模型为五能级结构。使用微波驱动这样的五能级系统时,系统中不同的相干过程相互影响,使得整个
-
中国科大首次验证星型网络的量子非局域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张超等人与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合作,首次实验验证了星形量子网络中的全网络非局域性。该成果4月14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贝尔非局域性一直是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更复杂的包含多个独立源的量子网络中的非局域性。由于包含多个独立隐变量,量子网络中可以产生区别于传统贝尔非局域性的全新量子关联。其中Bilocal模型是最简单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量子网络,即两个独立纠缠源分配纠缠对到三个观测者,与纠缠交换的场景类似,中间节点接收到两个粒子并做贝尔基测量从而使整个网络产生非局域关联。然而,此前定义的网络非局域性无法刻画整个网络中所有源的非经典性,多数情况下可以退化为标准贝尔不等式的违背,且中间节点不需要采用纠缠测量。因此,物理学家们提出全网络非局域性(Full network nonlocality)的概念,它要求网络中所有源都分发非经典资源,能够用来认证网络中全连接的非经典性质。目前,全网络非局域性只在最简单的bilocal模型中进行了检验。在本工作中,研究组
-
中国科大在范德瓦尔斯结中观察到约瑟夫森隧穿的奇异长程趋肤效应
近日,中国科大向斌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王志副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构建范德瓦尔斯铁磁金属Fe3GeTe2(F)桥接两个单重态超导体NbSe2(S),在该平面约瑟夫森结(S/F/S)器件中首次观察到长程超导电流,并且发现该长程超导电流呈现奇异的趋肤效应。该成果以“Long-range skin Josephson supercurrent across a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为题于2023年3月30日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铁磁性和超导性是两个相互抑制的宏观有序物性,以至于当单重态超导电流进入铁磁体会引发库伯对迅速退相干。但是近年来,人们在理论和实验上发现在超导体/铁磁体界面近邻诱导出的自旋三重态超导电流能够在铁磁体中无耗散输运很长距离,因此在新型无耗散量子器件的构建上更可取。早期实验工作集中在构建耦合体为体相铁磁体的超导约瑟夫森结,实现对自旋三重态电流的观察以及自旋和电荷自由度的控制,但是基于二维范德瓦尔斯材料的异质结观察自旋三重态超导电流以及相关的界面性质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以上问题,研究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基于碳化硅中硅空位色心的高压原位磁探测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碳化硅色心高压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王俊峰等人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高压团队刘晓迪研究员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碳化硅中硅空位色心的高压原位磁探测,该技术在高压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具有重要意义。3月23日研究成果以“Magnetic detection under high pressures using designed silicon vacancy centres in silicon carbide” 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材料》上。高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特别是压力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实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然而一直以来,原位高分辨率的磁测量是高压科学研究的难题,并制约着高压超导抗磁行为和磁性相变行为的研究。传统的高压磁测量手段,如超导量子干涉仪难以实现金刚石对顶砧中微米级样品的弱磁信号的高分辨率原位探测。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核心难题,金刚石NV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技术已被用于原位压力诱导磁性相变检测。然而,由于NV色心具有四个轴向,并且其电子自旋的零
-
中国科大首次揭示层间拖拽输运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近日,中国科大曾长淦教授、李林副研究员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冯济教授课题组合作,在二维电双层结构层间拖拽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构筑氮化硼绝缘层间隔的多种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首次揭示了在层间拖拽这一复杂的多粒子输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量子干涉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Signature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 in inter-layer Coulomb drag in graphene-based electronic double-layer systems”为题于3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10.1038/s41467-023-37197-2)。量子干涉效应是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直接体现。在固体材料中,弱局域化、普适电导涨落和Aharonov-Bohm效应等独特量子输运现象,都源于载流子扩散路径之间的量子干涉。然而这些干涉行为均发生在单一导体内的载流子输运过程,可以在非相互作用的单粒子框架下很好地解释。与之相比,诸如层间拖拽效应这种路径更为复杂的多粒子耦合输运中是否会展
-
中国科大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该成果于3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提高QKD的成码率对其实用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码率可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大数据共享、分布式存储加密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此前国际上最高的实时成码率是10Mb/s(10公里标准光纤信道下)。为了实现更高的密钥率,需要解决系统发送端、接收端和后处理等技术瓶颈。在发送端,高码率QKD需要高保真度的量子态调制,然而现有QKD系统在高速调制下会产生较高误码率;在接收端,同时具有高效率和高计数率能力的单光子探测器不可或缺,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具有高效率和低噪声的优点,但其计数率通常受到较长恢复时间的限制。图1:高码率量子密钥分发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