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理论设计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杨金龙教授研究组在电场调控半导体载流子自旋取向方面取得重要理论进展,使得制备电学可控的自旋电子学材料成为可能。此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2014. DOI:10.1021/ja505097m】。自旋电子学是基于电子的自旋进行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存储的,它具有目前传统微电子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自旋电子学应用中,如何实现用电场调控载流子自旋取向是一个关键性的科学问题。
-
中国科大在量子集成光学芯片上实现迄今最高可见度的表面等离子激元量子干涉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量子信息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近日在量子集成芯片上实现了单个表面等离子激元的量子干涉,其干涉可见度达到95.7%,这是为迄今公开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审稿人指出:“The paper demonstrates with a record visibility the bosonic nature of the plasmons”。此成果以长文(Article)形式于7月14日发表在 Phys. Rev. Applied上。集成光学芯片近年来越来越引起
-
中国科大在复杂氧化物界面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翟晓芳副研究员在复杂氧化物界面性质调控方面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首次从实验上揭示了钙钛矿氧化物界面体系中氧八面体扭转模式改变对调制界面磁性的重要作用。该工作成果以“Correlating interfacial octahedral rotations with magnetism in (LaMnO3+δ)N/(SrTiO3)Nsuperlattices”为题发表在7月9日的 《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
-
杜江峰教授课题组实验实现对32自旋链的压缩量子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课题组在量子模拟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压缩量子模拟方法,将原先需要n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任务压缩到仅需log(n)量子比特并在实验中成功实现。利用该方法,他们使用核磁共振量子模拟器成功研究了一个32自旋链的基态性质。这一实验的成功实现预示着量子模拟能解决的问题尺度将大为增加,为量子模拟超越经典计算提供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该期编辑推荐亮点文章。在多体量子系统的研究中,若直接使
-
中国科大实现量子态可恢复的新型量子测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及瑞典科学家合作,实验实现了量子态可恢复的新型量子测量,并验证了量子测量过程中信息提取与量子态恢复之间的转化等式关系,从信息提取的角度推进了对海森堡不确定关系的理解。此成果6月5日在线发表在PhysicalReviewX上[Phys.Rev.X4,021043 
-
研究揭示石墨烯有序晶界的范霍夫奇异性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王兵教授研究组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STM)研究石墨烯有序晶界,揭示了原子尺度分辨的有序晶界结构,证明了有序晶界中存在范霍夫奇异性(VHS)。相关工作以“Evidence of van Hove singularities in ordered grain boundaries of graphene”为题,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2, 226802 (2014)。晶界是石墨烯材料中的一种结构缺
-
拓扑交叉点的反常电流分配规则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乔振华教授研究组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拓扑交叉点的反常电流分配规则的理论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5月20日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 Rev. Lett. 112, 206601 (2014)]。 拓扑量子态及相关效应(如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谷霍尔效应等)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其主要特点是材料的体态是绝缘的,但是在边界上存在受拓扑保护的导电边缘态。一般来讲,实验制备出的材料
-
可容错量子信息处理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大实现对任意噪声免疫的薛定谔猫态
最近,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陈宇翱、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小组采用光子级联编码的方式实现了对于任意噪声都具有高容错率的薛定谔猫态,朝着实现大尺度量子网络乃至宏观纠缠态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 [Nature Photonics 8, 364-368 (2014)]。所谓“薛定谔猫(Schrödinger's Cat)”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埃尔温·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一个假想实验,即在特殊的设
-
中国科大实现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纠缠验证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陈宇翱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纠缠验证,这是量子密码学技术在量子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大大提高了实际系统中纠缠检验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论文。即使把测量装置交给第三方Eve,Alice和Bob仍旧可以验证手上的粒子的纠缠特性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不同于经典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
中国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陈帅等与清华大学翟荟小组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超冷铷原子玻色气体中人工合成自旋-轨道耦合的基础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确定自旋-轨道耦合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下的相图。该实验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4月初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自然·物理学》上,标志着我国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的这一重要实验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凝聚态物理中由于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导致的强关联体系,例如高温超导、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等等,很难直接得到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