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高维量子中继研究方向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量子存储,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可行性。这项研究成果于2015年2月4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4, 050502(2015)]。光子的轨道角动量产生于电磁波的螺旋相位面,最常见的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是Laguerre-Ga
-
中国科大在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杜江峰教授团队的彭新华教授等和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的理论研究组合作,在多体系统的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探测虚磁场中李-杨零点的实验。该研究成果作为“编辑推荐(Editors’Suggestion)”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14,010601(2015)),同时被美国物理协会(APS)的“Physics”栏目以“Viewpoint”形式做了专题介绍。195
-
中国科大实现突破光学散射极限的高精度量子态成像和操控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孙方稳研究组利用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单个自旋态的纳米量级空间分辨率测量和操控,其成像精度达到4.1纳米,研究成果于1月2日发表在《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andApplications)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对象的尺度也越来越小,甚至达到单个电子和单个质子的程度。为了了解微纳尺度物体的物理属性及动力学过程,需要纳米尺寸的探测器。因此,基于
-
量子材料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手性拓扑超导体和马约拉纳费米子提出新的可行体系
中国科大博士生秦维在量子材料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为实现手性拓扑超导体和马约拉纳费米子提出新的可行体系。该研究成果以“PersistentFerromagnetismandTopologicalPhaseTransitionattheInterfaceofaSuperconductorandaTopol
-
二维材料异质外延生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陈伟博士,与美国田纳西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同行合作,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二维(2D)材料异质外延生长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弱的范德瓦尔斯力与强的界面化学键在决定生长过程中2D材料相对于衬底晶格的取向时所起的关键协同作用。该研究成果以“Unusual Role of Epilayer-Substrate Interactions in Determining Orientati
-
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继去年实现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单光子探测系统易被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之后,成功将该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3, 190501 (2014)]上。量子密钥分发为安全信息加密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绝对安全的解决方案。然而,现实系统的
-
电子相分离基态及其调控在原子链体系取得概念上的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汇博士等人在曾长淦教授的指导下,与韩国汉阳大学Jun-Hyung Cho教授等人合作,在原子链阵列的基态研究及其调控方面取得概念上的新突破,该研究成果以“Sta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Electronically Phase-Separated Ground States in Defective Indium Atom Wires on Silicon”为题发表在11月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
-
中国科大研究人员发现全新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向军教授研究组与罗毅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扫描探针电子能谱仪发现了全新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该现象的发现有可能发展出一种革命性的固体表面单分子探测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物理》(NaturePhysics10(2014)753-757)上。电子能量损失谱学是分析材料化学组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测量电子的非弹性散射获得原子分子的信息。然而在常规的电子散射中,非弹性电子只占极少
-
中国科大实现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操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非此即彼”(All-Versus-Nothing)框架下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EPR)操控的实验验证,揭示了量子力学中一类新的非局域特性。这项研究成果9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他们以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推导出与经典理论中的物理实在论
-
集成光子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南京大学肖敏教授与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姜校顺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上实现了基于高品质因子有源-无源耦合光学微腔的宇称-时间对称和可调谐光学隔离。该研究成果于6月22日在线发表(7月1日正式出版)在Nature Photonics期刊上(Nature Photonics8,524 (2014).)。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硕士生常龙同学,指导老师是姜校顺和肖敏老师,耶鲁大学的合作者温建明博士和蒋良教授在理论上为本工作提供了支持。研究生华士跃、杨超、李冠宇和王冠中对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