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jer
-
中国科大设计出一类基于简并光腔系统的新颖量子模拟平台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模拟方向取得重要创新性进展。该实验室的周正威、周幸祥、李传锋等人设计出一种特殊的一维级联简并光腔系统,通过对腔中具有轨道角动量自由度的光子进行探测,可以有效地模拟二维拓扑物理的各种现象。相关的研究工作7月6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NatureCommunications6,Articlenumber:7704]。&n
-
中国科大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最近,中国科大潘建伟、张军等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同事合作,实验实现了68 Gbps的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相关论文发表于仪器领域权威期刊《科学仪器评论》[Rev. Sci. Instrum. 86, 063105 (2015)]。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以“世界最快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在中国诞生(World's Fastest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Unveiled in China)”为
-
石墨烯外延生长原子尺度的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李震宇教授研究组与科大同行合作,在石墨烯外延生长原子尺度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出在不同铜衬底上碳-碳二聚体是石墨烯生长的主要碳供给单元,解释了不同铜衬底上石墨烯生长中由不同的关键原子动力学过程所决定的微观机理,并预测了铜表面石墨烯不同生长形态(分维型或密集型)间相变的转变温度。该研究成果以“Carbon Dimers as the Dominant Feeding Species in Epitaxial Growth and Morpholo
-
中国科大在高容错率量子密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潘建伟、张强等和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演示了高容错率量子密钥分发,他们在50公里的光纤链路上,误码率达29%的条件下仍然获得了安全密钥,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4, 180502 (2015)]。量子密钥分发从原理上保证了通信的绝对安全性。在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中,通常认为错误来自于信道噪声和窃听两个方面。当误码率超过一定界限,通信将不再安全。例如,著名的BB84协议的误
-
固态微纳结构量子调控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大发现基于单原子层的新型单光子源
中国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与华盛顿大学许晓栋、香港大学姚望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在类石墨烯单原子层半导体材料中发现非经典单光子发射,连接了量子光学和二维材料这两个重要领域,打开了一条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该工作于北京时间5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同期的“新闻视角”(News & Views)栏目撰文评论该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从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Geim和Novoselov成功制备石墨烯(即单原子层碳)以来,其美妙
-
中国科大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近日在量子纳米显微技术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微纳光纤级联银纳米线波导,首次实现在纳米结构中以表面等离子激元(SPP)的形式传输量子偏振纠缠态,其保真度可以达到93.2%,为纳米光子学和量子信息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成果在线发表于3月16日的《纳米快报》上[Nano Letters 15,2380 (2015)]。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是量子信息实验室的博士生李明和博士后邹长铃。由于光学衍射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基于拉曼过程的光子混合纠缠态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小组利用拉曼存储协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偏振纠缠态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径不同自由度组成的混合纠缠态的量子存储。该工作对未来实现高速、宽带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于3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光子学》上[Nature Photonics doi:10.1038/nphoton.2015.43 (2015)]。 光量子纠缠是实现可扩展的线性量子计算和
-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对微波场纳米级分辨率的重构
中国科大杜江峰教授研究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突破,利用金刚石中的固态电子自旋,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室温大气下纳米级分辨率的微波场磁场分量矢量重构测量。该工作以“High-resolution vector microwave magnetometry based on solid-state spins in diamond”为题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 微波是指波长在大约在1米至1毫米、对应频率在约300MHz到300GHz范围之间的电磁波,自1
-
量子计算应对大数据挑战: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量子机器学习算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机器学习算法。日前,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论文[Phys.Rev.Lett.114,110504(2015)]。这是量子计算应用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实验工作。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通过使机器模拟人类学习行为,智能化地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经验,从而改善其整体性能,重组内在知识结构
-
中国科大在量子点单光子源量子调控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日前,中国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发展了量子光学实验方法动态调控“人造原子”的单光子发射,在两能级原子体系中通过多激光缀饰态和量子干涉机理消除自发辐射谱线,证实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应和自发辐射相干理论,为固态体系单性能单光子源和量子计算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6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论文重点推介。该工作受到审稿人高度评价:“尽管这个量子光学现象在20年前已经预言,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