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实现量子增强的微波测距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实用化量子传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孙方稳教授研究组利用微纳量子传感与电磁场在深亚波长的局域增强,研究微波信号的探测与无线电测距,实现10-4波长精度的定位。该成果于3月9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基于微波信号测量的雷达定位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生产、健康检测、地质勘探等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当前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发展高性能雷达测距技术对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方面有重要意义。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发展雷达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量子传感和精密测量利用量子相干、关联等特性提升系统对物理量的测量灵敏度,有望超越传统测量手段的精度。孙方稳研究组面向量子信息技术实用化,长期研究固态自旋体系的量子传感技术。发展了电荷态耗尽纳米成像方法,实现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超衍射极限分辨力电磁场矢量传感与成像(Phys. Rev. Applied 12, 044039(2019)),并利用超分辨量子传感探索了电磁场在10-6波长空间内局域增强的现象(Nat. Commun. 12, 6389(2021))。在本研究中,研究组结合微纳米分辨力的固态体

    研究进展 2023年3月14日
  • 中国科大实现钙-41单原子灵敏检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卢征天教授、夏添博士与同事合作,利用原子阱痕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极稀有同位素钙-41的单原子灵敏检测,将该同位素丰度的检测极限压低至10-17(十亿亿分之一)量级,并演示了对骨头、岩石、海水等典型样品的钙-41同位素分析。此项工作解决了地质、生物样品中钙-41同位素的探测难题,使得钙-41有望作为示踪定年同位素被应用于地球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相关成果以“Atom-trap trace analysis of 41Ca/Ca down to the 10-17level”为题于3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物理》期刊上 [Nature Physics]。图1.钙-41同位素由宇宙射线诱导产生,有望应用于冰川与古生物等自然界样品的定年研究自然界岩石和生物骨质普遍含有丰富的钙元素,其同位素组成以稳定同位素钙-40为主,同时包含极其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钙-41。钙-41的半衰期为10万年,是碳-14半衰期的17倍,因此钙-41可以覆盖比碳-14更古老的定年范围。地球上的钙-41主要由地表浅层(几米深度)内的钙-40捕获宇宙射线中子而产生,其同位素丰度仅为10-16- 10-1

    研究进展 2023年3月4日
  • 中国科大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Mode-pairing QKD),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1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图1. 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示意图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协议(MP-QKD)是由清华大学马雄峰研究组于202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要求通信双方首先将信息编码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基于探测响应结果,通信双方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配对,再根据配对情况进行基矢比对、参数估计等后处理操作来产生最终的安全密钥。相较于原始的测量设备无关协议(MDI-QKD),MP-QKD可以将更多的探测事件用于成码,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成码率;相较于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TF-QKD)和相位匹配协议(PM-QKD),MP-QKD无需复杂的激光器锁频锁相技术,节省成本且降低了实际应用难度,同时对环境噪声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潘建伟、陈腾云研究

    研究进展 2023年2月4日
  • 中国科大观测到基于简并腔中涡旋光子的非厄米奇异点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简并腔中涡旋光子的拓扑量子模拟上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韩永建等人利用简并光学谐振腔内的涡旋光子构建非厄米人工轨道角动量晶格,观测到了非厄米奇异点。该成果于1月25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奇异点(exceptional point, EP)是非厄米系统的独特性质,它们存在于与周围环境有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中,是拓扑物理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前李传锋、许金时等人已利用光的轨道角动量构建一维的人工拓扑晶格,成功搭建了基于简并腔中涡旋光子的拓扑量子模拟平台[Nature Commun. 13, 2040 (2022)]。基于这一平台,在本成果中研究组巧妙地引入一个参数赝动量,并在人工轨道角动量与参数赝动量构成的二维动量空间中构建了狄拉克点。进一步通过在人工轨道角动量晶格上引入偏振非平衡损耗(图1A所示),使动量空间中的狄拉克点劈裂成一对奇异点。图1:实验原理与实验结果图。 (A)人工轨道角动量晶格示意图。圆圈代表轨道角动量,m为轨道角动量量子数,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直线箭头代表模式间相互作用,曲线箭头代表耗散。(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29日
  • 中国科大首次在固态体系实现保真度99.92%的量子CNOT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石发展等人在量子操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itrogen-Vacancy,NV)色心量子比特实现了保真度99.92%的量子CNOT门(量子受控非门)。该项研究成果以99.92%-Fidelity CNOT Gates in Solids by Noise Filtering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 Rev. Lett.130, 030601(2023)]上。图:金刚石石氮-空位色心及其周围的核自旋示意图,形状脉冲用来抵抗核自旋产生的噪声。高保真两比特量子门在量子信息处理,特别是容错量子计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量子比特会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极大地降低了逻辑门的保真度,对于固态量子系统更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超导、离子阱、固态缺陷和量子点等量子系统,已经实现了保真度超过容错阈值(约99%)的两比特门。然而,可实用的大规模量子计算要求门保真度至少达到99.9%,此前仅离子阱体系实现了保真度约为99.9%的两比特门。固态体系由于受到更为嘈杂的固态环境的干扰,实现超过99.9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29日
  • 中国科大利用可重构微型光频梳实现kHz精度波长计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微腔光学频率梳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董春华教授及合作者邹长铃等人提出一种普适的微腔色散调控机制,实现了光频梳中心频率和重复频率的实时独立调控,并应用于光学波长的精密测量,将波长的测量精度提升到kHz量级。相关研究成果1月12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近年来,基于光学微腔的孤子微梳在精密光谱学、光钟、微波光子学、天文学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研究兴趣。然而,由于环境和激光噪声以及微腔中额外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孤子微梳的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成为微光梳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之前的工作中,科学家们通过控制材料的折射率或者微腔的几何尺寸以实现实时反馈,从而稳定并调控光频梳,这种方法会引起微腔内所有共振模式同时近乎均匀的变化,缺乏独立调控梳齿频率和重复频率的能力,这大大限制了微光梳在精密光谱、微波光子、光学测距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理机制实现了对于光频梳中心频率和重复频率的独立实时调控。通过引入两种不同的微腔色散调控手段,该团队能够对微腔不同阶次的色散进行独立控制,从而实现光频梳不同梳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15日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多体非线性量子干涉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多体非线性量子干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arioKrenn教授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国际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干涉,相关成果于1月13日发表在光学权威学术期刊Optica上。量子干涉是众多量子应用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基于路径不可区分性产生的非线性干涉过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双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已经实现了二十多年,并且在许多新兴量子技术中得到了应用,直到2017年人们才在理论上将该现象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但实验上由于需要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路径重合性需求,一直未获得新的进展。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其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可重构性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新型量子应用、开发新型量子器件的理想平台,也为多光子非线性干涉研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任希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硅基光量子集成芯片开发及相关应用研究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1)国际上首次基于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实现了四光子源的制备(Light Sci Appl 8, 41, 2019);(2)首次实现频率兼并四光子纠缠源制备(npj Quantum Inf 5, 90,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15日
  • 中国科大在二维半金属-二维超导体之间超流拖拽效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曾长淦教授、李林副研究员研究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解宏毅副研究员等合作,在二维电双层结构层间长程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筑石墨烯与氧化物界面超导体系的复合结构,该团队揭示了二维半金属和二维超导体之间由于量子涨落诱导的巨幅超流拖拽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Josephson-Coulomb drag effect between graphene and a LaAlO3/SrTiO3superconductor”为题于1月12日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DOI: 10.1038/s41567-022-01902-7)。对于两个空间相近但彼此绝缘的导电层构成的电双层结构,在其中一层(主动层)施加驱动电流,层间载流子之间的耦合会在另一层(被动层)中诱导产生一个开路电压或闭路电流,即产生层间拖拽效应。拖拽效应可以探测掩盖在界面处的载流子信息与可能的衍生物理,是表征新奇电子态的一种新型实验手段。更重要的是,基于二维电子气之间的拖拽效应,可以探索准粒子的层间长程相互作用,发现如激子超流体等新颖层间关联量子态。对于常规的层间电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13日
  • 中国科大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搜寻宇称破缺的新相互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新华教授、江敏副研究员等在量子精密测量和检验超越标准模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自主研制的量子自旋放大技术实现了对一类超越标准模型的宇称破缺相互作用的超灵敏检验,实验结果提升国际纪录至少5个数量级,弥补了现有天文学观测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6日以“Search for exotic parity-violation interactions with quantum spin amplifier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Sci. Adv. 9, eade0353 (2023)]。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20世纪物理学建立的最伟大的模型之一。然而,尽管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许多物理现象如暗物质、暗能量、中微子振荡、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等无法被很好解释。为此,许多理论预言了可能存在超越标准模型的新轻玻色子,如轴子、暗光子、Z玻色子等,其可以作为暗物质的候选粒子,补充现有的标准模型理论。这些新粒子的能量可能跨度几十个量级的范围。对于低能区的新粒子 (远小于1eV),更加凸显出粒子的波动性,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甚至要比现在的大型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10日
  • 中国科大利用光力系统实现非互易的频率转换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腔光力系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的董春华教授研究组通过光辐射压力实现两光学模式和两机械模式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了任意两模式间全光控的非互易频率转换。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6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hysics Review Letters》。光学和声学非互易器件在构建基于光子和声子的信息处理和传感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元器件。虽然磁诱导非互易已广泛应用于分立光学非互易器件,但在器件集成化方面仍面临挑战。同时,磁诱导声学非互易由于效应较弱,也难以实现集成的声学非互易器件。腔光力学系统是实现无磁非互易的有效系统之一,在之前的工作中研究组已经演示了基于腔光力相互作用的无磁光学环形器(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797 (2018))。图注:a-b.光力微腔中四模式耦合;c.相位控制的非互易频率转换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在本工作中,研究组研究了单个微腔中光子和声子的非互易转换。利用两个光学模式和两个机械模式通过光力相互作用构成闭环四模元格,这四个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频率,分别为388 THz、309 THz、117 MHz和79 MH

    研究进展 2023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