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jer
-
中国科大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利用六光子系统实验实现了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该成果2020年12月2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隐形传态是建立远距离量子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相比二维系统,高维量子网络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从而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网络是当前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实现高维量子通信,李传锋、柳必恒等人从201
-
基于囚禁离子的量子信息处理和精密测量技术
基于囚禁离子的量子信息处理和精密测量技术
-
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现有理论,该量子计算系统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九章”一分钟完成的任务,超级计算机需要一亿年)。等效地,其速度比去年谷歌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这一成果使得我国成功达到了量子计算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
-
原子钟研究发展与应用
原子钟研究发展与应用
-
中国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
-
拓扑光子晶体微腔中的Purcell效应与低阈值激光
拓扑光子晶体微腔中的Purcell效应与低阈值激光
-
科学家发现量子点发光强度倍增方法
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国际科学团队的支持下发现了使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倍增的方法。研究人员认为,该发现将大大提高将量子点用于显示器及光学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吸引力。这一发现近日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上。光致发光量子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LED和显示器制造领域,而且也是量子信息技术领域量子发射器的基础。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作者、国立核研究大学研究员维克多·克里文科夫表示,这种效应是在研究薄膜混合材料中等离子体-激子耦合时发现的。先前已知的增强量子点发光强度的方法——珀
-
中国科大在硅基超高频纳米机电谐振器上取得进展
利用标准硅基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制备的电子器件,如硅基的晶体管和纳米机电谐振器,是现代电子产业的基石。随着超大规模集成工艺技术的发展,硅基电子器件的尺寸已进入纳米尺度,将会展现出不同于经典器件的量子效应。作为纳米尺度的新型功能电子器件的代表,硅基单电子/空穴晶体管和超高频纳米机电谐振器在量子计算、精密传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硅基单空穴晶体管被悬浮起来,其自身就可以作为超高频纳米机电谐振器。这样的复合结构器件不仅可以展现出单空穴隧穿的电学输运行为,还
-
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研究获重要突破:中国科大在71个格点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中成功求解施温格方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意大利特伦托(Trento)大学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专用的量子计算机—71个格点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对量子电动力学方程施温格模型(Schwinger Model)进行了成功模拟,通过操控束缚在其中的超冷原子,从实验上观测到了局域规范不变量,首次使用微观量子调控手段在量子多体系统中验证了描述电荷与电场关系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规模化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方法求解复杂物理问
-
中国科大利用纠缠测量极小化测量对热力学系统的反作用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德国、意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论物理学者合作,在光子系统中首次实验使用纠缠集体测量(entangled collective measurement)将量子比特热力学系统中投影测量的反作用(back action)降至最小。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1月1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对演化的相干量子系统上的一个可观测量进行两次投影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