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jer

  • 中国科大成功实现不同颜色独立光子间的量子纠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同事包小辉、江晓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同颜色独立光子间的量子纠缠,解决了量子网络中如何在不同频率终端间进行纠缠连接这一难题。该工作于近日以编辑推荐论文(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观点》栏目(Physics: Viewpoint)也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科学中的重要资源。以往实验上有很多方法可产生纠缠光子,如利用非线性晶体内的参量下

    研究进展 2014年3月21日
  •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美妙结合:中国科大成功实现互不信任终端之间的安全比特承诺

    最近,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同事张强、彭承志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条件安全“比特承诺”,在解决如何在相互不信任的通信终端之间直接建立信任的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该实验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被评价为“密码学界的重要进展”和“该领域的先驱实验”。美国物理学会《物理.焦点》栏目也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随着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缺乏相互信任的通信者(例如:互联网终端)之间需要进行合作,所以确保各终端之间建立信任成为保证未

    研究进展 2014年2月21日
  • 界面物理化学的非线性光谱研究再获新进展

    中国科大罗毅教授研究团队的叶树集副教授小组继2012年成功利用非线性和频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理解了生物膜上离子通道蛋白质通道开放与关闭机理后(J. Am. Chem. Soc. 2012, 134, 6237−6243, Times cited: 23),在界面蛋白质分子结构表征方面再获重要进展。该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测出界面蛋白质的酰胺III谱带信号,解决了如何区分界面蛋白质a-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这一界面表征难题,研究成果以题为“Accurate Determina

    研究进展 2014年2月18日
  • 基于自旋的量子计算与弱磁信号灵敏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杜江峰教授研究组经过三年多努力,搭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开展基于掺杂金刚石单自旋的量子计算与弱磁信号灵敏探测等前沿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2014年《自然》、《自然 • 物理》和《物理评论快报》上。精确操控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电子自旋量子比特而言,核自旋热库噪声和驱动场噪声使得实现精确操控极具挑战性。杜江峰教授研究组利用两种新颖的方法,有效抑制了这两种噪声,实现了对单电子自旋的精

    研究进展 2014年2月18日
  • 中国科大研制出光学量子模拟器用以研究相变机制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李传锋教授研究组成功研制出光学量子模拟器,并首次在纯量子模型中证实描述相变过程的Kibble-Zurek(KZ)理论的绝热—脉冲近似成立。此成果发表在1月24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计算机拥有经典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受技术所限制,人们尚无法实现通用的普适量子计算机。 然而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人们已经可以利用一些量子系统实现某些特殊的量子计算功能。这类实现特殊任务的量子计算机就是量子模拟器。该研究组研制的量子模拟器就是面

    研究进展 2014年2月18日
  • 中国科大实现麦克斯韦妖式量子算法冷却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在量子冷却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组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理论组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麦克斯韦妖式的量子算法冷却,并在光学系统中利用量子模拟技术实验演示了这种量子冷却方法的工作原理。这项研究成果1月1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光子学》杂志上。 麦克斯韦妖式算法冷却原理抽象示意图现代低温物理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有效冷却方法的发展,尤其是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可以达到十亿分之一度的极低温(nK),从而可以研究一

    研究进展 2014年1月23日
  • 中国科大观测到不同核间距下的分子杨氏干涉效应

    中国科大陈向军教授研究组最近利用自主研制的高分辨(e, 2e)谱仪首次实现了振动分辨的电子碰撞电离三重微分截面的实验测量,并获得了H2分子振动分辨的电子动量分布。通过振动态的选择实现了分子核间距的选择,观测到了不同核间距下的分子杨氏干涉效应。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 Rev. Lett. 112, 023204 (2014))。H2分子杨氏干涉实验的概念图对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是量子力学发展的里程碑,这一革命性的概念一直以来不断地被

    研究进展 2014年1月17日
  • 中国科大观测到经典噪声中量子关联恢复现象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在量子关联动力学演化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组与英国和意大利的合作者利用一个两粒子体系的简单模型,实验上观测到在没有系统环境反作用下经典噪声中量子关联的恢复现象。这项研究成果11月2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通讯》杂志上。量子关联是量子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有用资源,是实现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关键,然而量子关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量子关联在马尔科夫噪声中会渐近衰减,甚至会在有限的演化时间内完全消失。而

    研究进展 2013年12月2日
  • 单核自旋簇的灵敏探测和原子尺度的结构分析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国科大杜江峰教授研究组成功地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单核自旋对的探测及其原子尺度的结构分析。该实验利用掺杂金刚石中的氮-空位单电子自旋(以下简写为NV)作为磁探针,刻画出两个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和原子尺度上的结构及取向信息。此结果表明,动力学解耦作用下的NV探针是实现单分子结构解析和谱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可帮助我们直接测量原子尺度上单个物质单元的组成、结构及动力学性质,获取被系综统计平均掩盖的个体单元独特信息,从而更本质地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实现亚纳米尺度上的磁共振成

    研究进展 2013年11月27日
  • 中国科大研究人员预言存在一种新奇配对超流相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超冷费米气体中的拓扑相变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邹旭波教授与易为教授分别同他们的合作者在理论上预言并刻画了一种同时具有非零配对质心动量及非平庸拓扑性质的新奇配对超流相。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在线发表于10月28日刊出的同一期《自然·通讯》上。在费米系统中,两个粒子通过配对产生超导或超流的性质,是一种典型的量子强关联现象。自从1911年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之后,对该现象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并涵盖了包括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

    研究进展 201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