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中国科大实现分子内电子-振动耦合作用的实空间直接观察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张杨研究小组与燕山大学田广军研究组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技术,对单个分子内电子-振动态发光进行了亚纳米分辨的成像表征,首次从实空间直接观察到了分子振动对电子态及其跃迁的影响,并结合理论计算,深刻揭示了电子-振动耦合如何影响电子跃迁和分子光谱的微观机制,为理解电子-振动耦合和分子光谱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科学信息。该成果于2021年2月2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分子系统中的电子-振动耦合,即
-
中国科大第一性原理激子动力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的赵瑾教授研究团队在第一性原理激子动力学方法发展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在自主知识产权的程序Hefei-NAMD中率先实现了自旋分辨的real-time GW+BSE(GW+rtBSE)激子动力学,可以在第一性原理的层面上准确包含多体效应,突破了GW+BSE方法在含时动力学上的瓶颈。该研究结果以“Real-time GW-BSE Investigations on Sp
-
中国科大实现远距离非视域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窦贤康、徐飞虎等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1.43公里的远距离非视域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米级提高到公里级,为非视域成像技术的开拓及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该成果于2021年3月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PNAS 118, e2024468118 (2021)]。成像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从墨子的小孔成像、伽利略的观星望远镜,到现代的激光雷达、核磁共振等,各类成像技术为人类观察世界和探索未知提供了有力工具。然而
-
中国科大在量子资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华沙大学Alexander Streltsov等人合作,对复数这种量子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进展,相关结果以“Editors’ Suggestion”(编辑推荐文章)的形式于3月1日在国际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A》上联合发表。复数是一种数学工具,然而它广泛应用于力学、电动力学和光学等物理学
-
中国科大实现新型微波激射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彭新华教授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弗罗凯量子体系上实现微波激射器,为超高精度超低频磁场测量以及暗物质搜寻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途径。这项研究成果以“Floquet maser”为题,于2021年2月1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Science Advances 7, eabe0719 (2021)]。同期《Science》“展望”栏目和国际知名学术网站Phy
-
中国科大同时实现“超海森堡极限”与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多参数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在量子精密测量实验中,首次实现了两个参数同时分别达到“超海森堡极限”和海森堡极限的最优测量。该研究成果2021年于2月1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选作该期的封面文章。精密测量的精度随着消耗的资源增加而提高,数学上用T-k来描述,其中T为资源(如测量时间),k是评价不同测量方法优劣的
-
中国科大在单分子精密测量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侯建国院士、王兵教授、谭世倞教授等发展了多种扫描探针显微成像联用技术,实现了对单分子在电、力、光等外场作用下不同内禀参量响应的精密测量,在单化学键精度上实现了单分子多重特异性的综合表征,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Science 2021, 371, 818–822)。精确测定分子的化学结构、识别其化学物种一直是表面科学的核心问题。即使在单个分子层次上,分子结构、电子态及其激发态、化学键振动、反应动力学行为等多维度的内禀属性均
-
中国科大在超导自旋输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与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曾长淦教授研究组与西湖大学李牮教授研究组实验与理论合作,在超导自旋输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栅压控制的Rashba自旋轨道耦合可以有效调控零偏压电导峰所表征的相位相干多重Andreev反射。相关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hys. Rev. Lett.》上。零偏压电导峰是一系列隧穿效应的关键信号,包括Majorana束缚态、Andreev束缚态以及无反射隧穿效应等
-
中国科大实现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质的超纠缠源,首次实现了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纯化效率比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该成果2021年1月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中继是在噪声信道中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径,而量子纠缠纯化是量子中继中的关键操作,利用量子纠缠纯化操作可以从两份纠缠度较低的纠缠态中提炼出一份纠缠度较高的纠缠态。此前的纠缠纯
-
中国科大成功验证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
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论文。研究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